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3篇)
相关推荐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1
经王老师介绍,我和一名研究生学长前往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的钍资源勘查项目进行了为期一个月的实习。通过此次实习我收获了平常难以获得的野外工作经验,以及强化了课本上的知识。
本次实习的主要工作区域为江西省上饶市**县的灵山花岗岩体附近,我们的主要工作为通过便携式伽马能谱仪寻找花岗岩出露的异常值。描述观察到的现象并使用罗盘和GPS等工具记录。使用地质锤获取样品并拍照记录,写上编号后装袋。拍照我们同时也对整体进行拍照记录,照片是我们找矿记录的依据和支撑。配合开展野外地质调查对收集的地质资料数字化野外样品采集、样品整理野外地质资料室内整理工作。
野外工作必须要注意的就是安全,一切工作进行的前提就是安全,不能穿短袖短裤,野外的茅草十分锋利在野外工作中必须要戴好手套防止被割伤。过于陡峭以及有落石风险的岩体尽量不要靠近,此次实习正处7月至8月,气温十分高,工作时还需注意防晒以及补水。出野外时也需要备上相应的药物以防意外情况出现。
本次实习我们还需电子化部分资料,通过CDR 软件进行绘图。本次发现的样品主要有花岗岩为主主要为中粗粒黑云母花岗岩,钠长石化花岗岩,以及伟晶岩,在这些样品中部分发现铀或钍元素的富集,本次勘查岩体大体为花岗岩与灰岩接触带,推测可能存在铀钍资源富集。本次实习使我收获良多学习到了非常多,我非常感谢老师能给我推荐此次的实习机会。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2
经系王老师介绍我与王同学,一起跟随核地研院的何老师、孟老师前往江西葛源、广东江门进行了一个月的实习,虽然时间不是很长却极大的开阔了我的视野,学到了许多不知道的知识,增强了对地质这一行业的认识,非常感谢王老师提供的这次宝贵的机会,为我的研究生生涯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黄山矿区位于灵山花岗岩体的西南侧。大地构造位置,处于“钱塘地向斜”的南西边缘,居赣浙皖深大断裂带的南东侧。跨越此断裂带,向北西约15公里,便是长期处于上升的“江南地背斜”。
灵山矿区废弃的矿洞,这一个月我们的主要工作就是使用能谱仪来测量矿物中铀、钍、钾的含量,其中含量最大的便是矿洞中遗留的矿石。
在工作中除了使用能谱仪意外最常用的还有地质锤、罗盘、GPS、比例尺等常用的地质工具。在工作中老师教会我们使用CDR软件来进行画图。
我是一个北方人第一次来南方对一切都很好奇,所以我还拍摄了一些南方独有的植物来满足自己的好奇心,比如柚子树,垂序商陆等。
第一次见到柚子树
在葛源工作期间老师还带我们去了亚洲最大的德兴铜矿。德兴铜矿,位于江西省德兴市。是中国第一大伴生金矿和伴生银矿。德兴铜矿,具有储量大、矿体埋藏深、矿石可选性好、综合利用组分多等特点,是中国重点铜矿之一。来到这里使我深受震撼。
在结束了葛源的工作后辗转来到了广东江门,在这里沿着崖门江继续测量。第一次感受到广东天气的闷热,第一次到南海边,第一次尝试广东凉茶。
在实习过程中,我有幸参与了野外地质调查、岩石标本的采集、地质图的绘制等多个环节。
另外,将所学的专业理论知识得到了运用与实践,在实践中结合理论加深了对地质知识的认识,培养了我的实际动手能力,增加了实际的操作经验,对实际的工作的有了一个新的开始,更好地为今后的工作积累经验。
地质野外实习心得体会篇3
在王老师的推荐下,本人与邹同学前往青海省**县至祁曼塔格地区的野外调查工作,为“祁曼塔格-都兰成矿带铀资源国产卫星遥感探测示范应用研究”项目进行一系列的野外地质调查、采样与室内制图与资料整理等工作。在本次的暑假实习当中以提升自我专业素养为目标,通过见识更广阔的地貌环境,了解更多的野外环境形成条件,从而掌握专业的野外分析思维模式。在与课堂内容相联系下分析具体的火成岩岩体当中的矿物组成成分,判断岩石结构,其蚀变范围等。在获得新的野外技能的同时对课堂上的重要知识点进行巩固。
1、工作区域地质背景描述
青海省都兰县至海德乌拉一地位于昆仑山东部地区。而东昆仑造山带位于青藏高原北部,其北邻柴达木盆地,西临阿尔金断裂带,东临祁连山造山带。在该地出露地层较为齐全,不仅保留了古生代-早中生代古特提斯洋分支阿尼玛卿洋演化历史(Dong et al., 2018;裴先治等,2018),同时也记录下新生代青藏高原的隆起过程(张航等,2018;雷勇亮等,2021)。在调查工作地区路段,出露主要地层时代为志留系,侏罗系以及第四系。其中戈壁、沙漠、谷地、高原、山地等地貌特征依次分布。
在野外的实际调查点处易发现部分蚀变矿物特征为寻找铀矿提供方向。如赤铁矿化,紫黑色萤石,方解石等热液蚀变矿物。其次在青海省地区由于海拔较高生长植被稀疏,出露岩石表现明显。为通过遥感为寻找铀矿资源提供有利的环境条件。并且能在一定程度上减少地质实地调查的复杂性,减少由于毒虫、蛇带来的危险。并且由于植被稀少出露岩石当中的蚀变部分在通过遥感的分析下能更好的规划探测方向,指导打钻以及探查路线。
(a)东昆仑造山带构造简图(改自 Dong et al., 2018);
(b)海德乌拉火山岩区地质简图(改自雷勇亮等, 2021)
在基地高海拔地区,部分生活用水主要来源于高山冰雪融水。同时由于植被的稀疏,在强降雨的影响下水土流失严重,水流含大量泥砂。海拔4500m处的河道中沙砾棱角清晰,磨圆度不高。而在格尔木河道当中,砾石直径大,部分磨圆度极好。同时,在早晨由于温度较低,在空气中水分含量较高时易发生降雪或冰雹等天气。
2、实习工作内容
2.1、 野外仪器测量
野外实地调查过程中对部分岩石蚀变部分进行测量。使用仪器有伽马枪,能谱仪。通过对岩体当中的铀矿品位进行估测,从而判断该地区是否有含铀矿床。以及该铀矿床的品位是否具有开采价值。使用伽马枪进行测量
2.2、野外样品采集
由于外交环境多种多样,并且对于岩石的表层风化侵蚀作用明显。因此,为更好的识辨岩体的矿物组成成分,需要对鉴定出露岩体进行样品采集。同时对采集样品进行拍摄编号,区别采样地区。
2.3、室内资料整理
在处理完野外采集样品的的分类后,还需要对野外调查点进行数字化整理,如需要对野外记录信息进行处理,按照要求对信息表格化。除此以外,带队人还需对野外拍摄的图片进行检查与备份,避免拍摄图片不清晰或拍摄图片缺失。
3、实习体会与感悟
3.1、体会
在都兰地区出露岩石多为中性的安山岩,在河流流动地区部分岩石变质作用特征明显,其岩性不易辨别。而在构造运动特征明显地区,岩石蚀变作用明显,多呈红色即赤铁矿化。并且在该处蚀变处测得的辐射值相比与其它地区较高。而在采矿区域附近,赤铁矿化严重,同时部分岩石表面光具有黄铁矿晶体且其自形成度较高。而在都兰牧民冬季草场地区野生动物丰富,可见老鹰,土拨鼠,野兔等。同时,动物骨骸遗落地表明显,无野生藤蔓缠绕覆盖。
在矿区驻地附近,海拔极高,处于山坡脚下。常有高山冰雪融水流行,其水流较缓,溪水清澈。水底岩石多以黑色砾岩为主,其磨圆度不高。在断裂带处绿泥石化明显,其铀矿品位较高但储量较少,且储存位置分散。因此在寻找矿点处需花费大量时间。
在部分出露的岩石体当中其可能含有白色的矿脉,因此需要通过对比判断该矿脉是否属于石英矿脉。如果不可用地质锤滑动,且留下痕迹,则为石英矿脉。如果能在白色矿脉上留下划痕,则为方解石矿脉。
道路旁玄武岩出露明显,呈杏仁气孔状构造。部分出露岩石风化严重,且花岗岩在出入口处分布极为广泛,斑晶颗粒较大。海拔处于4000m处。同时岩石体中可见晶洞以及石英晶簇。晶洞直径较小,最大直径不超过5cm。因此晶簇大小也受到限制。
3.2、感悟
在实习过程中,我们走访了多个地质景点,观察了各种地质现象。体会地质工作者前辈们的坚持与信仰,同时也更好的将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在人与自然的相处之中不仅仅需要坚信人定胜天,更是需要需会人与自然和谐相处,保护脆弱的生态环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