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范文(精华版5篇)

时间:2025-10-16 09:59:54 实习报告

相关推荐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范文1

跨越了4000公里的距离,通过火车转高铁转汽车的行程,我于202*年6月底,在时老师的推荐下,前往了辽宁省**市进行为期两个月的野外地质实习。暑假的两个月时间里,我实地参与到了中国地质调查局沈阳地质调查中心“辽吉构造带丹东地区1:5万区域地质调查”项目,具体的工作内容包括使用数字填图软件和MAPGIS软件,进行野外路线地质调查、剖面测制、图件绘制等任务。60天的时间,我走出课堂迈向野外,大大小小的过程与历练,让我实现了从一名初出茅庐的学生,到一名脚踏实地的地质人的转变。

初来乍到,对未来工作的好奇与期待远远胜过初入陌生环境的紧张感。经过了前面几天的安顿与适应,我便很快进入了工作的节奏。前面十天左右,我们主要进行了基础的野外踏勘工作,通过驱车驾驶,我们前往了工作区域内一些较为典型、露头较好的剖面,进行观测、记录和取样。

工作了一段时间之后,我原以为之后的任务都是这样驱车前往指定地点,然后下车进行实地观测,完成了一系列记录与采样之后再移步至下一处地点。但是这次实习真正的考验才刚刚拉开序幕——野外路线地质调查。

顾名思义,野外路线地质调查需要我们去沿着路线进行实地勘测,对走过的路线进行定点与描述,分析与判断该区域的主体岩石岩性、脉岩分布情况、以及区域内部的构造-岩浆作用规律。

从七月中旬开始,我们项目组的工作人员,每一人配备一位当地的民工,迎着日出而作,在太阳掠过头顶的时候便会顶着一身酷热与疲惫结束野外的征程。每次工作的前一天晚上,我们根据地质图与三维地形图,在设备上进行第二天的路线设计,规划好每个人相对应的路线、区域和地质背景;清晨,在露水还未褪去的时候,身揣着“地质三大件”——地质锤、罗盘和放大镜,包里携带着铅笔和野外记录簿,我们一行人从头到脚全副武装,奔向工作地点;到达了工作区域后,我便按照规划好的路线,有路走路、没路开道,穿越灌丛、踏过小溪、经过村庄,沿途不仅要把握好方向,更要时刻注意旁边的露头,走过的路线需在脑子里串联起一个完整的地质过程;完成了野外的工作任务之后,回到了项目驻地也不是无事可做,白天在野外跑完的数据需要导入到电脑中,并且我们需要在该图幅中将野外的路线信息全部完善好,最后统一入库。

野外的工作生活,没有所想象的那么轻松,但也没有那么差劲。置身其中,课堂上所学到的《岩石学》、《普通地质学》、《构造地质学》等等知识,就在一个个脚印中、一次次攀登中,内化于心。在野外跑路线的时候,我并不能一股脑地往前走,而是处处留意走过的大大小小的露头与残积,并且自己要以学过的知识和过往的经验,对岩石的岩性进行大体的判断。工作期间,我已数不清自己认了多少块的岩石、采了多少袋的样品、敲过多少处露头。矿物颗粒紧密嵌合的花岗岩、深藏古生物化石的沉积岩、混杂在主体岩石中的脉岩等等,我的日常便与它们相关。大自然鬼斧神工,别人弃之如敝履的小石头,我们地质人却往往视若珍宝。

两个月的时间转瞬即逝,但那却是我人生中一段不可复制的宝贵经历。在地质领域,我目前所处触碰到的还只是冰山一脚,地球科学的领域是需要一个人用一生所学去开拓的。当我在一旁听工作的师兄们侃侃而谈、用自己丰富的知识储备解决遇到的难题与困惑时,我知道自己要学的东西还有很多,要走的路还有很长。知识上的路我还在走,生活中的路我也不会就此停歇。当我翻过一座座大山、跨过一条条溪流之后,我总会忍不住联想面前迎接我的会是什么样的风景。当我走过了那么多的路,最终站在了山顶之后,一览众山小其中的含义我才会在刹那间感同身受。这一行就是那么神奇,读万卷书和行万里路的道理,在这里得到了淋漓尽致的诠释。

人们常说,人生是旷野;但对于地质人来说,旷野即是人生。今后的求学路,我将笔耕不辍,带着这份宝贵的经历,在地质的领域发光发热!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范文2

6月下旬,在隋老师的引荐下,本人与黎同学前往甘肃省**市****镇展开了为期62天的野外地质实习工作,为“甘肃北山柳园一带镍矿地质调查”项目进行一系列的野外调查、采样与室内制图、样品与资料整理等工作。这次实习,不仅是我们将课堂理论与自然实景深度融合的宝贵经历,也是在野外实践中锤炼地质专业素养、凝聚团队协作力量的成长旅程。


实习地点位于甘肃与新疆的交界——**镇,平均海拔1700m左右,主要以戈壁地貌为主,是典型的西北极旱荒漠,但夏季气候比较凉爽,便于野外工作的开展。

实习的过程并非一帆风顺,陡峭的高山首先考验着我们的体能与毅力,背着背包在全是碎石的山坡上行走,每一步都得稳住重心;而当面对外观相近的岩石时,考验又转向了专业功底——能否快速区分部分矿化与铁锈、风化蚀变的区别,能否精准识别岩石中细微的矿化痕迹,都决定了调查的效率与准确性。然而,通过不断的学习与经验的积累,我们对于路线的设计和岩石、矿化的辨别越来越精准高效。路线设计上,我们学会结合地形坡度规划路线,既能覆盖更多地层露头,又不用频繁攀爬陡峭山坡;岩石辨别时,也从“只看卫星地质图”进阶到“辨结构构造、查矿化蚀变、观晶体特征”,根据实际情况确定岩性。

实习的记忆里,不仅有戈壁滩上地质锤的敲击声、剖面图上精准的线条,更藏着许多温暖鲜活的片段。

工作结束后,和老师们一起去县城体育馆打羽毛球,球拍起落间,消解了爬山记录数据的疲惫,也拉近了师生间的距离;一起去欣赏著名景点“大地之子”,看着雕塑俯卧戈壁的模样,倒像我们伏在露头查地质的样子,成了和这片土地的特别纪念。


这段实习让我真切体会到野外工作的“苦” 与“值”。七八月的戈壁,气候尤为干旱,行走在碎石滩上,不到半小时就会感到口干舌燥。但每当我们找到一处矿化、完成一条路线时,所有的辛苦都转化为满满的成就感。

更重要的是,我在团队协作中学会了互补与担当。野外调查时,有人负责观察记录,有人负责采集样本,在沟中找到矿化滚石时,大家分头寻找源头,正是这种“分工不分家”的协作,让我们高效完成了各项任务。老师们的耐心指导也让我受益良多,从室内软件的使用到野外如何快速识别矿化蚀变,每一个知识点的讲解,都让我对专业知识的理解更加透彻。此次实习不仅让我积累的许多宝贵的经验,更让我树立了“地质工作源于野外、忠于事实”的职业态度。

最后,再次感谢各位老师的悉心教导,各位师兄的悉心照顾,同学们的陪伴与帮助,未来,我会带着这段实习经历中的收获与感悟,继续深耕专业知识,在探索地球奥秘的道路上,以更严谨的态度、更扎实的技能,践行地质人的使命与担当。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范文3

在贺老师,时老师和韩老师带领下,我们进行了为期四天的地质认识实习。作为地质学专业的学生,本次实习不仅极大的开拓了我们的视野,而且让我们进一步理解了书本上的知识,将所学彻底理解透,并运用到现实的野外勘查中。

这四天我们分别去了衡阳**山,石*书院,东洲岛,南岳衡山以及长沙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了解了三大岩类,学会鉴别岩石类型,还学习了如何使用奥维互动地图获取岩石的位置信息和海拔高度等,掌握了这些出野外的基本方法,贺老师也详细的教我们如何记录出野外时勘探的数据,使我受益匪浅。

在第一天的雨母山的实习过程中,我们进行了野外地质考察。在导师的带领下,我们学习了如何识别不同类型的岩石、地层和构造特征。我们观察了不同岩石的颜色、结构、构造等特征,学习了如何根据这些特征推断出岩石的形成环境和历史。认识了风化壳,断层等地质现象。而后的第二天,在石鼓书院,我们同时观察到了岩浆岩,沉积岩和变质岩三大岩类,学习了如何辨别这三种岩类,也认识了著名的河流现象牛轭湖,通过查看卫星地图 观察河流沉积作用形成的东洲岛。第三天爬了著名的南岳衡山,也欣赏了衡山壮丽的风景,领略了大自然的壮美与神秘,也让我感受到了文化的厚重与传承。那些巍峨的山峰、缭绕的云雾、清脆的鸟鸣和潺潺的溪水都化作了一幅幅美丽的画卷,深深地印在了我的心中。最后一天我们去了长沙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在这里我们欣赏了各种各样的岩石和玉石,在认识它们的同时也不禁感叹大自然的神奇,岩石的魅力。

通过这次实习,我认识到,地质学是一门非常有前途和挑战性的学科,它不仅需要我们具备丰厚的基础知识,还需要我们有强健的身体素质。因此,我将继续努力学习地质学知识,提高自己的实践能力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强身健体,真正出野外的时候不至于拖团队的后腿。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范文4

在期待了很久之后,终于迎来了我们的实习周,我们刚接触专业知识不久,但我觉得地质是一个神秘又充满魅力的学科。这次的地质实习,无疑为我揭开了地质世界面纱的一角,让我有了更加直观深入的了解。

实习的第一天,我们早早起床,在雨母山景区入口集合,一路上我满怀期待和好奇,想象着自己即将踏上的这片土地会给我带来怎样的惊喜。老师根据实地情况教我们如何让辨别不同的岩石类型,如何观察地质构造,当然,也会随机抽查一位幸运儿回答相关问题。雨母山位于衡阳市雨母山镇,是国家AAA级景区,在实习过程中贺老师为我们介绍了数字罗盘的使用,以及野外考察是如何记录数据的,我也学习到了很多。

第二天我们去了石鼓书院和东洲岛,了解了河流的特征,包括牛轭湖、心滩的形成以及石鼓书院的舌型地形。石鼓书院有地处衡阳市蒸、湘、耒三水汇聚处,是中国四大书院之一,迄今已有1200余年的历史。在石鼓书院眼河流的栏杆都是由花岗岩构成的。东洲岛位于衡阳市湘江中央,长2公里,四面环水,岛上树木茂密,环境幽静,与岳阳君山、长沙橘子洲并称湘江流域三大洲。

第三天我们八点半统一在东门集合,一起乘坐大巴去了南岳,可惜的是我们到达南岳时水濂洞正在修缮没能参观,于是我们就直接去了衡山。南岳衡山有“五岳独秀”的美誉,山体南北长34㎞,主体由花岗岩构成,南部约73㎞2属于变质岩,其包括南岳和白石峰两大岩体,属燕山早期入侵,主峰祝融峰海拔1300.2米。老师带我们看了很多的地质现象,如根劈作用,节理等等,无不让我感叹大自然的鬼斧神工。

当老师为我们讲解完之后,我们开始了长达四小时的登山,山路陡峭,热的我们每个人的脸都红了,一路上不断的有下山的叔叔阿姨为我们加油,虽然很累但是我们依然坚持爬到了顶峰,到了祝融峰之后我被眼前的景象所震撼,俯瞰群山,感受云海翻腾的仙境之美,令人心旷神怡,不枉此行!

野外实习的最后一天我们去到了位于长沙的湖南省地质博物馆,它属于国家二级博物馆,也是全省最大免费开放自然科学类博物馆。博物馆内设“走进地球”、“沧海桑田”、“石之瑰宝”等八个主要展厅,馆藏展品一万余件,包括无齿芙蓉龙、白钨矿等独具湖南特色的珍贵标本,令人大饱眼福。

最后,感谢学校提供的宝贵机会,也特别感谢老师们的认真讲解,让我经历了一段如此丰富多彩、受益匪浅的实习之旅。这在我的人生中不仅仅是一次实习经历,是学习,更是磨练。我相信,在未来的学习和工作中,我会继续努力,不断追求卓越。

11月10日,地拔2401班由贺老师、隋老师和刘老师带队在常宁**实习,本次实习极大的开阔了我们的视野,学到了许多书本学不到的知识,增强了对地质这一行业的认识,为我们的大学生涯增加了浓墨重彩的一笔。

中国印山位于湖南常宁庙前,距市区约39公里,创建于2003年,耗时五年建成,此地因盛产雕刻印章之石而取名印山。印山境内独特的喀斯特地貌与其印章文化的完美结合,使得常宁印山既蕴含丰厚的文化底蕴,又具有极高的地质研究价值。


喀斯特地貌可分为地表喀斯特和地下喀斯特两大类,地表喀斯特主要包括石芽、溶沟、喀斯特漏斗、落水洞、溶蚀洼地、喀斯特盆地、喀斯特平原、峰丛、峰林、孤峰等;地下喀斯特主要包括溶洞与地下河、暗湖等。

上午,我们参观了印山的地表喀斯特地貌,石林、石峰等经典喀斯特景观让我们深刻感受到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与此同时,在参观的过程中,老师为我们讲解了这些奇形怪石的形成原因,这也让我们感受到了地质学的魅力。

下午,我们参观了财神洞,财神洞是一处溶洞,踏入溶洞,仿佛进入了一个奇幻世界。形态各异的钟乳石,有的如利剑般从洞顶垂下,尖锋锐利;有的似巨大的蘑菇,层层叠叠;还有的像盘旋的巨龙,张牙舞爪。石笋则从地面拔地而起,与钟乳石相映成趣。在彩色灯光的映照下,它们五彩斑斓,仿若被赋予了生命。

此次实习,打开了我们对更多地质奇观的向往,增强了我们努力学习地质专业的动力,也让我们深刻体会到了作为一名地质人要做出的努力和其中所蕴含的乐趣。正如贺海洋老师所说,我们都是地质人,就要有不怕困难的精神。作为一名刚迈入地质专业这个大家庭中的新生,未来还需要了解的知识有很多,这次印山实习经历,让我们对以后的工作内容有了初步的了解。我们也同样期待在以后的学习中能够了解到更多的知识并付诸于实践。


地质专业实习报告范文5

本次暑期实习由王老师推荐,实习带队老师为北京***地质研究院的武老师,实习地点在陕西**岭地区**沟,该地的铀矿床是我国典型伟晶岩型铀矿床之一,位于华北大陆南缘北秦岭东段地区,北以蔡川断裂为界,南以商丹构造带断裂为界。北秦岭地区是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较为发育的成矿区,目前已发现的铀矿床有光石沟和陈家庄两个典型花岗伟晶岩型铀矿床,其中以光石沟铀矿床为代表。

该矿洞有大量与铀矿化有关的花岗伟晶岩脉,花岗伟晶岩脉较多,其常含有大量的黑云母。虽然天气较为炎热,但是矿洞内却很凉爽。虽然该矿洞在早几年前已经被开采了几吨的铀矿,但是带队老师还是很耐心得找到了4个品位较高的采样点,其铀矿床的含矿围岩主要以黑云母花岗伟晶岩为主,晶质铀矿多呈自形、半自形结构散布岩石中,有的出现在造岩矿物内部及边部,晶质铀矿与造岩矿物、副矿物近于同时形成。

武老师和高老师在矿洞内通过辐射寻测仪测量矿洞内各处的铀含量,对不同类型的花岗岩进行了详细的观察和分类,了解了它们的矿物组成、结构和构造特点。然后标记了含量高的几个点位进行开采,其中测量ppm值最高在5000-6000。在勘探期间武老师讲解了矿洞内的各种岩性和北秦岭地形形成演化,以及铀在矿物中的存在形式和富集机制等等。

不仅丰富了我的知识,还教会了许多野外实习必备知识。

在实习过程中,我有幸观察到了一些铀矿露头。这些露头显示了铀矿的颜色、结构和构造特点,为我们提供了直观的认识。对铀矿露头进行了采样和分析,确定了铀的含量和矿物组成,进一步了解了铀矿的形成条件。

本次野外实习是一次非常有意义的实践活动。虽然此次实习时间并不长,但是通过实地考察铀矿地质现象,我不仅学到了丰富的地质学知识,还提高了自己的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在武老师的指导下也认识到自己专业知识的短缺,期待在接下来的学业中学到的更多知识并学以致用。最后,再次感谢王老师的引荐,以及武老师在实习期间的帮助和细心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