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习报告

水文学实习报告(水文实习心得5篇)

时间:2025-11-04 16:37:34 实习报告

相关推荐

水文学实习报告1

满怀憧憬与期待,踏上了这次实习的旅程,首先到了**水文站.在猎猎风中,我们下水在河中测速测深.就这样开始了第一天实习的日程.下午我们去了磴口扬水站,站长领我们参观了设备,讲解了扬水站的重要工作内容及扬水站的重要性.后来我们去监测室参观仪器传回的数据,去参观黄河支流扬水站的工作人员熟练的操作仪器,介绍着仪器的更新换代,当他的手抚过仪表盘时,我突然看见了一种"神圣的平凡"-没有惊天动地的故事,只有日复一日对黄河心跳的监听。     

第二天我们去包头水文站和蒸发站,工作人员.给我们讲解了墙上的七个模块.让我最记忆深刻的是步步生莲路上长鸣的警钟,及载着"水以清为贵”扬帆的船,后来我们去黄河干流边上听站长讲解仪器的用法和原理。        

清晨中的黄河是我从未想像过的模样,她如此浑浊.却又如此恢弘,站在水文站岸边,水汽氤氲如纱,吞没了对面大桥的轮廊,风裹着潮湿的凉意扑在脸上时,我突然就懂得了什么叫"黄河之水天上来".--这不仅是地理书上的名词,更是扑向皮肤的呼吸,是大地血脉的博动。        

在水文站,工作人员严谨的对待工作数据.认真校核每一份数据,气象站里,蒸发皿的刻度,被精准记录到 毫米。我原以为水文监测只是机械的读数,如今才懂,每一个数字都是黄河的"健康指标,误差可能意味着下游村庄的安危,而严谨则是生者对文明的跪拜礼。        

当课本里母亲河三个字变成眼前奔涌的浊浪、历史突然有了温度,当站在水文站边,我想起的只有"平静的河流孕育不出伟大的文明。"而黄河由以前奔涌到今天,创造了五千年的文明,是啊,如果黄河如恒河般沉静就不会有大禹斧凿龙门的决绝:也不会有《黄河大合唱》的怒吼;它用五千年泥沙俱下的咆哮,教会中华民族一件事:伟大从不在安逸中诞生。在黄河的波涛里、藏着中华民族向难而生的密码。       在旗下营水文站,当老师问谁想记录时,我举起了手,跟在记录员旁边,观看水尺,当笔针第一次记下河流的流速时,手在抖,那一串数字突然就有了温度,它们将汇入水文站中的河流,成为未来史书里的一个标点.离开时.回望百年水文站,新仪器,在旧砖房闪着暗光,风里似有低语:1938年的数据空了,但你们来了.我终于懂得:水文人的笔,描摹的不只是河流的走向,更是文明存续的轨迹--而我的名字,刚刚写进这条长河的注脚里。


水文学实习报告2

在考完试,我们一行人,来到了**大学的**校区实习。这几天任务很明确:测井深。但第一步,不是走向田野,而是在学校里,亲手制作我们需要的工具。老师先仔细讲解了制作步骤,听起来简单,做起来却需要耐心。工具发下来了——电线、铁棒、电表,绝缘胶带……我们十个人站在不同位置,分工明确,动手把胶带一圈圈、密密匝匝地缠绕在铁棒上。缠好了之后,小心翼翼地接上电表,给电线标上米数。这简陋的组合,就是我们即将探向大地深处的“眼睛”和“尺子”。最关键的测试来了:把缠好的铁棒缓缓放入水瓶里。几双眼睛紧紧盯着那小小的电表指针。动了!指针真的动了!是很大幅度的摆动。那一刻,觉得很高兴也很惊喜。这意味着我们自制的仪器合格,看着自己手里这根缠得歪歪扭扭但确实有用的铁棒,一种亲手创造的成就感感油然而生。这是我们此行最基础的依靠粗糙,但实在。        

带着这些自制的仪器,在盛夏七月我们踏进了萨拉齐分校。我们先熟悉了一下环境。说到盛夏总会让人想起傍晚,微风和摇摆的的绿色树叶,但这几天都是大雨连绵。校园里的湖泊在雨中泛起涟漪,湖边树叶朦朦胧胧,再加一个湖心亭,确实有几分江南烟雨的韵味。雨水把同学们都聚拢在屋檐下三三两两聊着天,分享着见闻和零食,雨声反而成了背景里和谐的音符。在这一天的任务是:老师带领我们去看井,并且演示怎样操作 。就是把铁棒放进井还有拉出来的时候要放一段,提一段,以免铁棒被卡住。被卡住,也不要硬拽,要左右动一动。然后就是每组都用工具测井深,傍晚每组测完井深收工回培训中心,雨后的天空被落日染得金黄。我们拖着疲惫却满足的身体走在路上,看着天上的夕阳和伙伴们被夕阳拉长的影子,那一刻,“青春”这个词,忽然有了具体的画面。       

第三天自己找井,测深度,记下经纬度。天常常飘着细雨,脚下的泥土变得湿滑黏腻。寻井的路并不总是顺利,田间的小径弯弯曲曲,有时为了确定一口井的位置,需要反复寻找、绕路,小组里也免不了有些小小的争论和焦急。但这片土地也给了我们意外的温暖。我们遇见了一位在棚里劳作的瓜农阿姨。我们去问周围有没有井,她看我们这群冒雨忙碌的学生,用手砸开了两颗西瓜,豪爽地给我们每人分了半颗!雨水凉丝丝地打在脸上,西瓜却是那样的美味,一路甜到心里,驱散了雨天的阴霾和奔波的疲惫。这份萍水相逢的慷慨,不讲究包装,却会让人感动很久。然后,为了表达一点心意,我在路边买了十个香瓜,不多不少,每个人一个。白皮的香瓜捧在手里,是我们笨拙却真诚的回响。就在田埂的拐角,我正边走边啃着那半颗珍贵的西瓜,忙着吐籽,一抬头,正巧碰上另一组的同学迎面走来。她们一眼瞧见我手里的西瓜,立刻笑着喊起来:“啊!你有西瓜!”那声音里的惊喜和一点点“羡慕”,让细雨中的田野也生动起来。       

真正的考验人的是抽水试验。选定一口井(观测孔),从清晨六点多点直到傍晚五点半,我们轮番守在那里。隔一段时间,看着电表指针是否有摆动,并记录水位的变化。从一分钟记录一次到半个小时记录一次。时间变得很慢,只有指针的轻微偏移和纸上不断增加的数字,证明着时间的流逝。在快要五点半下起了大雨和冰雹,同学们就回来了,这次抽水试验在大家奔跑回来的身影中结束了。       

住宿的地方是学校的培训中心,条件比预想的学生宿舍要好得多。四个人在一间屋里,两个人分享一张床,但奇怪的是,这种分享反而生出一种奇特的亲近感。累了一天,躺在床上,聊着白天的趣事和糗事,窗外是青翠的山峦轮廓,饭菜也比想象中可口。条件有点齐全的“酒店”,成了我们临时的家。还有一天中午,回来得晚了点,老师关切地问谁还没吃上饭。我手一下子举得老高,老师立刻看过来,神情认真地问:“怎么啦?”我脱口而出:“老师,还有炸鸡腿吗?”老师愣了一下说:“炸鸡柳比炸鸡腿好吃。”旁边的同学顿时笑起来说“我还以为你有什么重要情况要汇报呢,原来是个大馋丫头!”气氛和谐又欢乐 。        

实习结束,交上去的报告,最终会留下井的深度、经纬度坐标、水位变化曲线这些冰冷的数据以及专业的文字叙述。然而,在我心里留下的,却远不止这些:是铁棒入水时,电表指针第一次跳动的雀跃;是田间小路上,瓜农阿姨递来的西瓜那沉甸甸的冰凉和沁入心脾的甘甜;是我买的那十个白皮香瓜,被伙伴们一人一个捧在手里的朴实回馈;是拐角处那句“啊,你有西瓜!”的惊喜笑声;是抽水实验漫长等待中,被我们记录的每一个数据;是雨伞下,老师认真且专注的讲解示范;是四人待一间小屋、两人挤一张床的促狭与温暖;是落日熔金下,并肩前行的少年;更是那句“大馋丫头”引发的欢乐和美味食物的香气;


水文学实习报告3

夏季学期开始,环境学院20级水文班的同学们就在老师的带领下,背上行囊,踏上了寻求水、探索水、因而热爱水的旅程。我们从人间烟火的成都出发,一路于山水的怀抱中穿行,至映秀,过雅安,来到了巍峨秀丽的峨眉山,在此辗转起伏,最后相聚在三江汇流的乐山大佛脚下。此行犹如流水,既有奔涌向前,又有深水静流,既跨越时空宏观,又见著知微,一路的所见所学犹如水润万物,点化生灵,实践!让书本知一一“画面感”了。金口河大峡谷如果说上一年的地质实习是我们与山水的“初恋”,那么这一次我们终于迎来了一次真正的“热恋”——**山及周边地区“水文与水资源野外实习”。

启程:一场穿越亿万年的时光旅行目的地:西部首座以地学为主要特色的成都自然博物馆。围绕“认识地球家园,探索自然奥秘”的主题,成都自然博物馆设有“地质环境”“矿产资源”“龙行川渝”“恐龙探秘”“生命探源”“缤纷生命”6个常设展厅,众多色彩鲜艳、形状各异的矿物晶体、恐龙化石在灯光的照射下,闪烁着史前神秘的光泽。成都自然博物馆的地质环境厅、龙行川渝厅、缤纷生命厅“窗含西岭千秋雪”——**自然博物馆最为重要的创作灵感取自川西山脉,建筑设计和环境设计融合了“蜀山”“蜀道”“蜀水”等四川本土元素,将挺拔巍峨的雪山直接融入博物馆的外部造型,用山峰岩石的形态与蜿蜒参差的裂缝肌理,表达出板块的运动与地质的变迁,以此来致敬蜀山。在这里,我们对接下来要实习的区域进行了一次“概览”,一方面回顾了必须的地质背景,另一方面更清楚了“我们在哪里”。

主题一:关于水,人与自然的古今对话

来自前辈的智慧之光遥望都江堰

作为凝聚着中华民族智慧的治水盛举,都江堰毫无疑问地成为了我们走进“天府之源”的第一课!中国的都江堰,跨越了几千年的历史长河仍长盛不衰,成为中国水利工程史上的伟大奇迹、世界水利工程的璀璨明珠。岷江冲出山口后,没有顺直流入整个平原,而是被迫向南,从而造成了成都平原东旱西涝,一边洪水肆虐,一边赤地千里。都江堰不仅化解了洪水猛兽,还打开了成都平原的“水龙头”,成为惠泽后世的利民工程。

来自今人的信念力量最近几十年来,都江堰在现代科技的加持下,逐渐实现了科学化、自动化,水资源调度愈发科学。作为都江堰总体规划中的水源工程紫坪铺水利枢纽横空出世,建于岷江上游。瀑布沟水利枢纽是四川省后重建中和本世纪以来投产的单机和总装机容量最大的水电站,同时也是大渡河下游的控制性水库,是一座以发电为主,兼有防洪、拦沙综合效益的特大型水利水电枢纽工程。杨老师讲到这些利在千秋的水利工程将华夏文化中天人合一、顺应自然的思想,应用在工程之中,使其成为具有顽强生命力的躯体,而非冰冷的人造建筑。

山崩地裂,昔日繁华秀美的映秀镇几乎被夷为了平地,瞬间让众多的生命陨落。光阴荏苒,岁月如梭,转眼间汶川大地震已过去15年。此行专程来到汶川地震的遗址,缅怀凭吊在地震中遇难的同胞。

掉落的玻璃窗,破碎的玻璃,还有那被大块摔落的墙体挤压变形的桌椅。看到这样的场景仿佛能感受到,当年地动山揺的那一瞬间。

主题二:关于水,千回百转的探索之旅

峨眉山地质构造复杂,分布有前震旦系至白垩系各时代形成的含水层与隔水层,地下水主要储存于构造裂隙与灰岩溶蚀中。我们在峨眉山下,寻找不同赋存类型的地下水:裂隙水、岩溶水、孔隙水,还有地表水和地下水之间如何千回百转。地下水的出露形式为泉或井,其中泉又有上升泉与下降泉。

我们一路追寻地下水的足迹,走过了高桥冲洪积平原、黄湾阶地和庙儿岗冲洪积扇。从冲洪积扇的扇顶到扇中到扇缘,从野外到村民家中,追溯高桥平原地下水的补给来源和存贮形式。水可以对溶岩进行化学溶蚀,在龙门洞、紫澜洞等独特的水文地貌景观,我们开始了岩溶地层改造与演变、地下水储存特征的探索。 W16泉位于龙门洞牛背山下峨眉河谷底,含有锂、碘有益成份,各项限量指标均小于国家标准,经鉴定为优质饮用天然矿泉水。

登顶金顶,一览众山小来到峨眉山,必然要登金顶!一路走一路诵《蜀道难》,穿过难于上青天的的山道,感受四季变化,在不同海拔上记录多样的生态和环境。当经历过云雾深沉之后,再见晴空佛像,更会感慨于“造化钟神秀”。

主题三:在大地的骨架上寻找时间的痕迹

背上地质包,拿起三大件,我们行走在公路和河流的边缘,穿梭于农田和丛林之中,只为探明那地层的分界线。在寻找水的踪迹的路上,总是少不了岩石的陪伴,我们从地质的角度上探究了峨眉山的“地质来源”,追寻了峨眉山八亿年三起三落的沉浮,还原了峨眉山古老神奇的地质地貌演化史。

主题四:关于水,未来的畅想与期待

在五百年世界水利工程东风堰的近旁,是将近百年的水文站——夹江水文站,这里,我们学习了如何给水“把脉”,也看到科技助力,水文人对于治水更多的探索和升级,不禁让我们畅想着、期待着自己未来的“用武之地”。水文规律的掌握是水资源开发利用的基石,水文监测在防汛、水资源管理和保护等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走进“百岁高龄”的夹江水文站,各种先进的水文监测设备科技范儿十足。除了观察课堂上学习过和没有学过的设备如何工作,最令我们惊奇的是这些监测数据如何发挥更大的作用,特别是数字孪生技术,高度的数字化刷新了我们对水文工作的认识,更加激励大家投身于水文工作的热情。

主题五:水的乐章,交汇融合再奔涌向前

此次水文实习的历程中,我们走过岷江、大渡河、青衣江三大水系,最后相聚在了三江交汇的乐山大佛脚下。看大河奔涌,就像是水的乐章在奏响:一路而来,这丰富的水能,点亮千家万户,开动工矿企业,助力经济发展;一路而来,这江水引入灌区和水库,滋润农田,养育苍生;一路而来,这流水幻化的泉水叮咚、河水淙淙、山水田园,赋予人们美的享受。水润万物,利泽天下。而我们,也会用知识武装自己,让水更好地服务人类。

感谢一路陪伴无法无天的“山中大王”不畏山高路远的跋涉者,山川回馈以最奇绝的景色。清晨的凉爽伴随着少年们出征远航,正午早已汗流浃背,抬头远望,是满眼的山清水秀,顿时神清气爽。时而骄阳似火,时而大雨滂沱,无论什么天气,总有一支队伍准时行走于峨眉山水间。


水文学实习报告4

在**市水文中心历城水文中心为期两周的顶岗实习,我收获颇丰,在领导和前辈们的指导下,使我对水文专业工作有了进一步的体会和了解,我不再只是从书本上了解水文,而是真正动手去做、去体会,从切身实践体悟到了基层水文之实,并将以往所学知识在实践中融会贯通。这段实习经历让我深刻认识到,水文事业是依靠点滴实干铸就的。前辈们风雨无阻的身影和精益求精的态度,具体诠释了不畏艰难的奉献精神。同时,我也看到自身在实践能力与专业积累上的不足,这为我指明了未来学习方向。这段珍贵的基层历练,不仅坚定了我深耕水利专业的信念,更在心底埋下行动的种子,在今后的学习和工作中,以艰苦朴素、实事求是的作风夯实专业根基,以严格要求、勇于探索的精神开拓创新思维,努力成长为如水文人般扎实的实践者,为水文事业贡献青春力量。

在**水文中心跟岗实习的两周,我有幸深度参与了多项重要水文外业工作,如:利用ADCP方法对趵突泉、小清河进行流速、流量测验,参与小清河大断面的高程测量工作等。这些实操经历让我将课堂所学的测流原理、断面测量技术及误差控制方法付诸实践,深刻体会到标准操作流程和团队协作对确保水文数据可靠性的关键作用。通过亲手操作仪器、处理现场数据,我不仅巩固了专业理论,更切身感受到一线水文工作者严谨求实、精益求精的职业精神。此次实习深化了我对水文专业知识的理解,也坚定了我未来投身水文事业,利用专业知识肩负起水之子的责任与担当。大哉河海奔前程,毋负邦人期!


水文学实习报告5

这次水文实习内容充实,从成都到都江堰,再从映秀到峨眉山,最后在乐山结束,辗转多地,不仅见识了我国第一二级阶地交界处的大好河山,更是把在教室内学到的水文水利和地质的知识落到了实处。在专业学习的方面,我在都江堰见识了古代人治理水患的大智慧,学习了古代水利工程的巧妙之处;在峨眉山区域关于地表水和地下水的实习中,我重塑了对于天然水和地下水运移介质的认知。在乐山水文局听老师展示新技术的应用时,我突然发觉物联网和大数据的应用不是纸上谈兵,而是已经投入实践创造价值了。

在人文认识方面,也有几个地点给了我很多震撼,在映秀参观5·12地震遗址时,看着漩口中学遗址的断壁残垣,不自觉地就陷入了沉默,人类在此类自然灾害面前时何其渺小,由此,在后面参观乐山水文局时,看到各类新技术应用于检测和应对自然灾害,由衷地为我所学的专业能为民生创造价值而感到骄傲。总的来说这是让我眼见大开的一次实习,从专业性、人文情怀、实践意义等各方面都给予了我很大的启发。我理解中,学环境的人都要经历“看山是山,看山不是山,看山还是山”的过程,水文实习就是把课堂中所学到的山和祖国大地上的山对应起来的过程,所谓物格而后知至不过如此。

从大川大河到涓涓细流,从自然风光到田间地头,我们领略了祖国山川的壮丽,基建工程的了不起。大渡河的深切峡谷,都江堰的“四六分水,二八分沙”,峨眉山的双桥清音,乐山大佛脚下的三江汇流......诸多风光,帮助我们对地下水系的发育、地貌与水系相互作用、水利工程的建设、自然资源对文明的孕育都有了更深刻的理解。穿梭在杂草丛生的山林中,唤起我们对老一辈地质工作者与西部建设者的敬意。参观夹江水文站,我对他们在实践中应用新技术感到欣喜,因为这意味着科研成果可以被很快的应用在实际生活生产中。

最后,感谢杨老师和助教学姐的精心安排,让我们能在短暂的一周中领略许多经典的地质现象。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我们要继续努力学习,积极探索,在地理学与地球科学领域发光发热。

一趟水文实习,我们领略了都江堰的绝妙设计,见识了大渡河大峡谷的险峻,在山顶眺望高桥平原,在山间徒步中一片磷石矿豁然开朗,爬上峨眉山金顶,穿梭过密林与河流去向矿泉水源,寻找村子中的泉群,还有许许多多独特的经历与回忆。实习将课堂搬进了大自然,我们亲眼见识到了许多课件上出现过的内容,也让我们深感作为水文专业的学生,需要结合实际来探寻学习很多环境理论的意义。感谢一路上老师、助教与同学们的相互支持与陪伴。实习结束后十分不舍,这一趟不虚此行,也将会是我们未来回想起本科学习时最美好的记忆。